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2025-04-24    来源:山西日报

       张凤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高度,就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为何保护传承”“保护传承什么”“怎样保护传承”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历史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构筑历史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国有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在辉煌灿烂的民族延续和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如璀璨明珠般遍布中华大地的文化遗产。截至2024年底,我国共有59项世界遗产,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蕴藏丰富、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具有重大的人文和经济价值,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高度,就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为何保护传承”“保护传承什么”“怎样保护传承”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让深厚的文化自信日滋月益、生生不已。

       历史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深深烙上了时代印记,反映着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科技、军事等状况,记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窗口。良渚遗址、秦始皇陵兵马俑、平遥古城、敦煌莫高窟、长城、故宫、曲阜三孔、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当人们走近这些见证着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文化标识和符号时,都会真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共识和社会凝聚力。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历史文化遗产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仅包括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许多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戏曲等,而且包括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胜地和名胜古迹等,这些文化遗产能给人以美的启迪、美的享受,是陶冶人们情操、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满足人们走向诗和远方愿景的重要资源。另外,历史文化遗产还蕴含着前人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与审美观等,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孔子观周明堂壁画后立志复周礼,司马迁拜谒孔庙而作《史记·孔子世家》,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或以历史人物感人事迹树立榜样,或以诗、礼、乐进行礼乐教化,引导社会价值取向,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要求。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印记,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重要表征,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是推动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开展人文交流、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有效载体,也是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桥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中国向世界展示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构筑历史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

       树牢大保护理念,加强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如果保管不好,就会愧对后人,必须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树立大历史观、大保护观,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全过程管理、全要素统筹、全地域覆盖。从内容上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对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对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从空间层面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统筹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从要素层面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协调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统筹好资金、政策、人才、技术、土地等各要素,构筑覆盖考古发现到展示利用全过程、远古到近现代全时段、地上地下水下全空间、物质和非物质全类别的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

       树牢辩证理念,科学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原则,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努力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同时要守正创新、合理利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好历史文化遗产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既要在保护中实现传承、发展,又要在传承发展中推进保护,统筹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民生改善、文旅消费、特色经营等的关系,探索保护与传承发展“双赢”之路,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火起来,在新时代熠熠生辉、赓续传承。

       树牢系统理念,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合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工程、全民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各领域通力合作,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政治责任,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履行好统筹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职责,各级文化遗产主管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确保规划落地、政策落实、工作见效。同时,还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形成齐心协力重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构建覆盖全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身份证”和信息管理体系,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摸清全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基本形态、保存利用和动态发展等基本家底。建立由宣传部、发改委、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共同建立管理协同机制,强化审批管理制度,落实前置审批,地上文物必须“先调查、后建设”,地下文物必须“先考古、后出让”。建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统筹协调机制,实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挂牌保护机制。建立保护督察制度,加强巡查监管,根据实际情况将历史文化遗产巡查工作,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持续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切实做好文物行政执法,严厉打击文物犯罪。深化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遗产重要国际会议、项目、出版物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完善世界遗产申报统筹协调机制。

       加强研究阐释宣介。历史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奥秘,要加强研究阐释,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厚内涵和时代新义,准确提炼并展示文化遗产背后蕴藏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更好地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文明进程的生动讲述者,让文化遗产说话、让历史说话。支持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研究平台。加强展示宣传普及工作,用好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推动资源禀赋有效转化为传播动能,让“大流量”变成“大能量”。

       强化科技赋能。立足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禀赋特点,广泛运用虚拟现实、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推动考古实现文物年代测定、产地溯源、修复修补等科学化精准化,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数字化、信息化。通过对各类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可视化建模,把实物形态转化为数字形态,建设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推进文化场馆数字化改造,积极引进虚拟现实、三维实景等,强化云展览、云演出、云讲解等服务功能,丰富展示场景,提升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

       强化专业人才支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涉及历史、考古、数学、物理等多个学科,亟须培养一批既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又有数字化等自然科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要加大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鼓励优秀人才从事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工作,为他们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究交流搭建更好平台,确保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文化遗产志愿者、基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者等的培训力度,建强基层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为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作者为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苏荔荔)
- 更多内容请阅读公益中国网电脑版 -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appbw.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38996号-01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
公益热线:13811047288 QQ:8446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