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扶贫 慈善 责任 养老 儿童 教育 捐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公益要闻
四川红原:红色大地的绿色承诺
2023-07-21    来源:公益中国网 作者:耿国彪

       “只有党和国家才有这么好的政策,让我们走出贫困,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我会永远都会铭记党和国家的恩情。”在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邛溪镇热坤村夏季草场中牧民甲木柯对记者说,现在草原保护的奖补资金直接打到他们牧民的账户上,再加上放牧牦牛的收入和奶产品收购的收入,加起来一年全家能剩余七八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甲木柯的草场距离红原县城很近,孩子在县城希望小学读书,一家人快快乐乐的生活,笑容灿烂而幸福。

       多年来,红原县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严守生态红线,全面监管和保护生态环境,打牢生态底色, 把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如今,一幅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生态和美的“高颜值”画卷在草原大地铺展开来。绿色,正成为红原最亮丽的底色。

(2/6)

       谱写“两山”理论的红原新篇章

 

       红原县是阿坝州唯一一个高寒纯牧区县,这里草原辽阔、水草丰茂,草质资源丰富,牧民们“逐水草而居,徒无常处”“草原就是牧民的家,牦牛是上苍馈赠的礼物”。

       夏日的红原草原草长莺飞、绿意盎然,蓝天白云、惠风和畅,成群的牦牛与茵茵绿草和随意绽放的各色鲜花构成了一幅绝美的草原风情画。

       唐日合作社负责人王青泽朗站在自家的草场上向记者说,我们合作社通过人工草地的建设,因地制宜的种植老芒麦、披碱草、燕麦等草种,在耕耙、播种、施肥、除杂、收储和加工等全程推行机械化作业,草产品远销周边县市和川甘青等地,充分保障牧草生产标准化。通过圈舍、粪污处理、疫病防控、舍饲养殖等措施,最终实现牦牛养殖的标准化。

       已经成立13年的唐日合作社最初只从事酸奶加工,2014年与唐日村达成合作以租赁方式经营,每年31万租赁费。该合作社是红原县首批成立和重点扶持的合作社,同时也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

       “合作社围绕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定位,通过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推科技,抓服务,畜牧科技集成示范,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充分体现联农带农新、助农增收快的特点。”王青泽朗说,合作社提供养殖设施和集体草场,牧户提供适龄健康牦牛的机制实现三方合作。唐日合作社这种创新性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的“抱团发展”模式,不仅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同时把个体优势转化成了规模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产业优势,进而形成品牌、赢得市场。最后按照企业、合作社、牧户,3:4:3的比例进行收益分配。

       合作社现有草场6080亩,其中天然放牧草场2000亩,人工饲草基地4080亩,全社共有社员121户。2022年实现总收入60余万元,辐射带动本地农牧户1300户。通过唐日合作社的示范带动,大力推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助推草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红原县乃至整个川西北牧区提供了先进的红原模式。

(3/6)

       “在唐日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下,红原县内衍生出了查尔玛、阿木、麦洼等多个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合作社。”红原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张帆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红原县位于黄河上游,黄河水系占全县流域面积的79%。红原县上下深知自身的优势就是生态,就是草原。如何利用好生态,推进高质量发展是红原县委县政府始终努力思考的问题,他们多方联络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红原县安曲镇下哈拉玛村,是典型的高山草甸,紧邻月亮湾风景区。近年来,下哈拉玛村围绕草原生态旅游发展露营、摄影和牧家乐业态,将旅游功能与科技特色、环境特色和文化品位有机结合,促进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从红原县城到这个宁静的村庄,车程不到20分钟,草原风光就可以尽收眼底。广袤的大草原、蜿蜒的嘎曲河、静美的月亮湾……一幅幅梦幻般的场景随着车窗进入视野。

       红原县安曲镇下哈拉玛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吴夏原告诉记者,下哈拉玛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原则进行规划发展,正在从传统畜牧业村庄向现代生态旅游村庄转型升级,在这里可以感受到现代牧区一幅幅美丽而又生动的图案和安静、祥和的幸福气息。

       “我们房车露营地的房间已经全部预定出去了,价格也非常理想。”下哈拉玛村房车宿营地负责人对记者说,它们是一家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自驾房车营地,由于毗邻月亮湾景区,夏季旅游旺季可以说一房难求。

       作为阿坝州海拔最高、唯一的纯牧业县,红原县生态保护成效显著,“绿水青山”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日趋凸显。“绿”意成为这片红色草原最亮眼的色彩,结出了鼓起牧民群众腰包的“金”果。

       红原县政府负责人表示,红原通过全力推动畜牧产业转型、绿色工业提质、文旅产业融合、草原碳汇试点、民族团结进步,突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并重”,牧区、牧业、牧民“三牧兼顾”,一产、二产、三产“三产联动”,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了县域经济茁壮发展,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76亿元。

 

       红色草原续华章

 

       2022年8月,为传承草原地区红色基因、助推草原资源保护修复,促进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融合发展,国家文物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确定并公布了第一批“红色草原”名单。红原大草原榜上有名,成为首批12家“红色草原”之一。

       红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经过的地方,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而红原这个名字更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意为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从建县到如今,63年的时光红原这一片土地经历了从落后到进步、从封闭到开放、从萧条到繁荣、从贫穷到富裕的发展变迁。

       “这是党的民族区域政策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践的成功缩影,是红原干部群众‘扬长征精神、铸红原辉煌’价值追求的生动展现。”红原县委相关负责人说,目前,红原县正紧紧抓住成为首批12家“红色草原”的契机,大力推动红色旅游,在这片“红色草原”上续写锦绣华章。

       “走进红色草原,传承红色基因,回望革命历史,欣赏草原美景,保护草原生态,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绿色发展。”走进当年红军走过的大草原日干乔草原,一群前来研学的中学生正在朗读倡议书。他们对记者说,这次研学活动老师特别强调要感受当年红军长征经过这片草原期间的艰难困苦,要切身体会当年红军留下的“金色的鱼钩”和“七根火柴”等感人至深的故事,学习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我们要在这里回顾红军过草地的历史,感受长征精神的伟大,坚定未来报效祖国的决心”一位来自成都的小学生对记者说。

(4/6)

       红原是全国2800多个县中唯一因红军长征走过而得名的县。近年来,红原县委县政府依托红色基因和草原生态不断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牧区人民增收致富。

 

       “我们从2016年起,连续优质高效举办5届雅克音乐季,成为四川省‘四季音乐节’的标杆,‘红色草原、江河之源、牦牛家园、自驾乐园’的旅游名片做靓叫响,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红原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红原大草原碧海连天、天蓝云白、牧歌悠扬,生态文化多姿多彩,处处皆是美景。丰厚的历史文化、波澜壮阔的红色文化、浩瀚神秘的宗教文化、多元包容的门户文化充满了活力。”一位来自广东装备齐全的自驾游游客对记者说。

       文旅融合发展造成景区旅游火爆的景象,不仅为红原县域经济带来活力,更为当地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俄么塘花海景区开发初期就以“牧民土地资源入股”方式租赁草场,至今已陆续向牧民群众发放相关补助资金1001万元。投运后,景区提供了百余个就业岗位,解决了牧民群众就业问题。

(5/6)

       “由于我们发展了生态旅游,吃牧家饭、住牧家帐篷、享牧家乐、观星空等已经成为游客的首选项目,村民收入大幅提高,村集体收入也水涨船高超过了100万,这为村庄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下哈拉玛村党支部书记拿波对记者说。

       依托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红原县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多年以来的共识。生态优、环境美,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也让当地畜牧业因“绿色”更具竞争力。目前,红原县已成功打造红原大草原夏季雅克音乐季,保护性开发亚克夏山红军烈士墓、日干乔大沼泽、刷经寺革命烈士陵园等12项红色遗址,建设长征干部学院分院日干乔教学点,建成上规模牧家乐18家,家庭旅游示范户170余家。

       “至今红原境内高耸的雪山、广阔的草地上仍深深烙印着红军不畏艰险、英勇奋斗的光辉足迹。我们红原县委县政府一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红原建设成为民族和睦、社会和谐、宗教和顺、生活和美的高原明珠。”中共红原县委书记杨文松表示。

(责任编辑:徐小刚)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