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扶贫 慈善 责任 养老 儿童 教育 捐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公益要闻
乡村要振兴 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
2024-03-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三明市市长李春日前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沙县小吃是南迁的汉人运用祖先的烹调手艺与当地节俗相结合的一种饮食文化。源于汉晋,承于宋元,盛于明清,名于当代,被誉为“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作为受欢迎的国民小吃,沙县小吃在历史演变中,主动适应群众需求,在不断融合发展中博采众长,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沙县小吃。
       沙县小吃现保留有小吃品种110个,其中“中华名小吃”39种、“福建名小吃”63种,福建名菜10个,中国名菜3个。
       李春介绍,作为一项重要的富民产业,沙县小吃的发展受到三明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举措。截至2023年12月,沙县小吃全国门店已超8.8万家、年营业额超550亿元,辐射全球79个国家和地区,带动就业人口30余万人,成为全国知名的小吃品牌。与此同时,它也有力推动了农业种植养殖、食品加工、物流配送、餐饮服务以及特色旅游等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沙县城乡居民的人均年收入由1997年的2805元增至2023年的40537元。
       沙县小吃的“年轻态”
       自1997年出台第一份专门支持沙县小吃产业发展的政策,经过近30年的发展,沙县小吃产业在一代代创业者的不懈努力中得到传承发展。
       李春表示,当前,第一代从业者已近花甲之年,现在第二代、第三代创业者正传承接续,这些从业者基本上在35周岁上下,占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二。
       “沙县小吃从业人员的年轻化,也赋予小吃产业更多的‘青春气息’。”李春举例说,更多青年从业者乐意加入沙县小吃标准化门店的建设,整齐的桌椅、明亮的空间和规范化的服务,重塑了消费者对沙县小吃的形象;许多见证过父辈辛劳的二代、三代创业者,也开始投身到小吃技能培训、食品加工配送、小吃文化推广等领域,成为推动沙县小吃继续发展的主力军。
       围绕年轻人从事沙县小吃的创业就业需求,当地聚焦技能培训、资金保障以及产品供应等突出问题,努力为创业青年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比如,出台政策支持开展小吃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帮助从业人员提升创业能力;协同金融机构,推出创业贷、装修贷等特色小微贷,解决创业资金问题;同时,通过建立联络处等组织体系,开展常态化的指导帮扶,保障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不过,李春介绍,沙县小吃业近些年也面临一些困难问题。比如,小吃原辅材料供给的规模化产能不足,小吃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高,小吃产业链延展不够、数字化管理及市场运营能力不强等。为此,三明市将沙县小吃纳入全市重点打造的11条特色产业链,全力推进小吃产业向“标准化、连锁化、产业化、国际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统筹推动实施小吃原料基地建设、产业跨界融合、小吃文化传承保护、数字化升级、消费场景塑造、标准化提升、海峡两岸小吃融合发展、国际化拓展等八大行动,努力应对小吃产业发展壮大面临的难题。
       比如,在标准化方面,他们从产品生产、制作技艺、门店经营管理等方面入手,先后制定了沙县小吃拌面、扁肉、烧麦等22个产品生产团体标准,以及《沙县小吃餐饮门店经营规范》福建省地方标准等,推动实现从原料种植、生产加工到门店经营全流程标准化,既把好食品“安全关”,也打造沙县“好味道”。
       去年5月22日,由商务部主办的首届小吃产业发展现场会在沙县区召开。“我们也真诚希望,能够深化与各地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全国小吃产业高质量发展。”李春说。
       小吃牵动大改革
       “三明是一座具有改革基因的城市。”李春说,长期以来,三明始终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开放的眼界,解决发展中的难题,目前落地了20多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其中,沙县区近年来也先后承担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镇试点,以及国家农村改革实验区农村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和促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制度创新等全国性改革试点任务。
       “小吃牵动大改革。”李春说,沙县许多改革的推动,都有沙县小吃的“影响”。
       沙县小吃的迅猛发展,带动全县近三分之二的劳动力在外经营,农村大量田地、林地失管。为此,当地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家庭农场培育机制等,不但让外出的小吃从业者能够放下包袱安心经营,也使闲置的资源通过流转得到了有效利用,增加了外出农民的收入,得到了群众的拥护。
       外出经营小吃让农民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也带回了大量资金,促进了耕地、林地规模化流转,为沙县深化相关领域改革工作、并成为全国试点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改革的推进,也进一步为沙县小吃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李春认为,从沙县的改革案例可以看出,许多改革都是从事关高质量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小切口”着手,逐步向体制机制深化,向系统化、集成化拓展,“不仅得到了群众的有力支持,推动了各领域、各系统的工作,也为三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带动更多老区人民增收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提出“地瓜经济”的比喻:地瓜的藤蔓伸向四面八方,但它的根茎还是在这块土壤上。沙县小吃在全国各地落地开花,其“溢出”和“放大”效应也反哺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沙县,有许多优秀的村干部曾经当过沙县小吃的店主。”李春表示,走南闯北的经历让他们对小吃产业的发展、家乡的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强烈的责任担当。
       近年来,三明各地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启动实施“人才回引”工程,鼓励各类人才投身到乡村振兴和地方产业发展中。2021年,沙县区出台人才回引九条“硬举措”,大力回引在外乡贤和大学生回村任职,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一系列的举措吸引了一批有担当、有能力的青年沙县小吃业主返乡创业或者担任村干部。”李春举例说,“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党支部书记张昌松,就是较早一批走出沙县到外地经营小吃店的年轻人,赚到人生“第一桶金”后回到家乡,又成为村干部。
       小吃带动大产业。以沙县小吃原辅料需求为基础,沙县区建立中药材、食用菌、香料等小吃配料种养基地约6万亩,建成林下种植基地3万亩;沙县小吃三产融合示范园吸引入驻企业27家,带动沙县区92家食品企业全品类生产、规模化升级;沙县小吃每年还吸引500万人次以上观光旅游,推动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120亿元。
       李春表示,从起步阶段的“小作坊、夫妻店”式的低端粗放经营,到新时代“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信息化”的集约发展,从“一元进店、两元吃饱”的夹缝中求生存到“面条作钢筋、扁肉作砖头”建起高楼大厦,沙县小吃一路走来,既有准确定位、精准契合市场需求,也在于三明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沙县小吃作为特色富民产业,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三明考察调研时指出,沙县人走南闯北,把沙县小吃打造成了富民特色产业。“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要抓住机遇、开阔眼界,适应市场需求,继续探索创新,在创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领风骚”。
       李春表示,三明市将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抓谋划、建机制、搭平台、强服务,推动沙县小吃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特别是2021年1月,《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出台,明确支持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支持发展沙县小吃等特色富民产业。三明将把握重大历史机遇,用好用足沪明对口合作、新时代山海协作等利好政策,引导沙县小吃继续朝标准化、连锁化、产业化、国际化、数字化方向转型升级,推动全产业链健康有序发展,全力让沙县小吃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带动更多老区人民增收致富。(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 李超)

(责任编辑:子规)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