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国网讯 金秋时节,北京国际音乐节(BMF)迎来了第二十八个年头,也迎来了瑞银集团与之携手走过的第22个年头。瑞银,这家源自阿尔卑斯山脚下的金融机构,早已不止是国际资本流动的象征,更是文化交流的长期耕耘者。自2003年首次赞助北京国际音乐节以来,瑞银将“金融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并置,让跨文化的理解在音乐中生根发芽。

北京国际音乐节见证了中国古典音乐从本土走向世界、西方音乐从世界各地汇向中国的历程。它是艺术家、机构与观众共同参与的文化实验场,而瑞银始终扮演着“桥梁”角色——将西方的浪漫与东方的诗意相互照映,让音乐超越舞台,成为文化互信的语言。
从“匠者之心”到文化共鸣
2025年的音乐节主题“未来传统·刹那新声”,以独特的语感诠释时间的流动,也契合了瑞银多年对艺术的理解:真正的传统从不静止,它在每一次创新中延续。在这一主题下,瑞银独家推出了纪录片系列《瑞银系列:匠者之心》的最新篇章——聚焦指挥家余隆的艺术人生。
影片延续该系列一贯的“匠者精神”理念——以专注与创新定义卓越。余隆,这位从上海走向世界的指挥大师,不仅是中国古典音乐的象征,更是文化对话的实践者。镜头中,他在排练厅中挥动的指挥棒,不只是音乐的节奏,更像是一座桥梁,将德沃夏克与周龙、巴赫与当代中国作曲家的精神相连。
在瑞银看来,这样的合作超越了品牌赞助的意义。正如瑞银中国区总裁胡知鸷所言:“金融能连接资本,而艺术能连接灵魂。我们希望通过音乐,延续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信任。”

音乐共创:多代艺术家的对话
10月19日的“青鸟计划@BMF”无疑是今年音乐节的焦点之一。王健、朱琳、孟华婴、王天佑与上海四重奏的同台,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种“跨代共演”的仪式。瑞银的赞助在此处展现出独特的文化策略——它不只是扶持明星艺术家,而是在代际传承中推动可持续的艺术生态。
音乐会在神乐署古老的穹顶下展开,而瑞士灯光艺术家Gerry Hofstetter的灯光装置则为这一传统空间赋予了全新生命。光与音、古典与现代在这一刻融为一体——象征着中瑞两国在建交七十五周年之际的精神共鸣。正如瑞银在过去多年支持的“BMF青年音乐家计划”所体现的那样,这种对“未来之声”的关注,是瑞银文化赞助最具前瞻性的部分。

金融遇见艺术:中瑞文化交流新模式
10月20日,BBC爱乐乐团与青年钢琴家角野隼斗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将科技与音乐相融合:观众通过移动设备参与声音创作,成为现场的一部分。这种互动形式,正是北京国际音乐节在全球艺术生态中保持活力的原因之一。
对瑞银而言,这不仅是一场音乐会,更是一种社会实验。瑞银同时在北京英蓝国际金融中心举办的员工与社群活动,邀请角野隼斗对谈与演出,让“音乐共享”从舞台走进城市生活。这种“企业—社群—艺术”的三重联动,构成了瑞银文化战略的独特路径:以艺术为媒,构建社区连接;以金融为基,反哺文化发展。
回望过去二十余年,从“贝多芬全集演出计划”到“青年作曲家扶持项目”,瑞银的名字始终与北京国际音乐节并行。正如余隆所说:“音乐是文明的温度计,它让我们记得何为共情、何为美。”而在这场跨越时间与国界的乐章中,瑞银用行动证明:艺术的力量,可以突破语言的障碍;金融的力量,也可以温暖而富有诗意。

(责任编辑:徐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