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扶贫 慈善 责任 养老 儿童 教育 捐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公益智库
贾西津:罗尔事件应区分公益与情感游戏
2017-02-11    来源:财新网

  【财新网】/意见领袖(记者 周东旭)背景:近日,朋友圈捐款又爆反转剧情。先是罗尔卖文筹款救白血病女儿的公号文章刷屏,随着捐款数额猛增,罗尔家底也被慢慢曝光。罗尔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在广东拥有三套房产,其中一套在深圳,两套在东莞。

  同时,公众还质疑深圳市小铜人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借此做营销炒作。由罗尔好友、小铜人创始人刘侠风整合罗尔为女儿写的系列文章,在小铜人的公众号推送,读者每转发一次,小铜人捐一元(保底捐赠两万元,上限50万元)。

  11月30日下午,刘侠风统计了目前捐款情况:小铜人公司根据转发量为捐款306342元(截至11月29日零点);P2P观察公众号的爱心打赏:101110.79(已停止打赏);刘侠风接受个人捐款:25398元(截至11月30日中午12点);罗尔公众号的爱心打赏:207万元。

  11月30日下午,深圳市儿童医院就治疗费用发布通告称,患儿前后住院共三次,截至11月29日,三次住院总费用合计为204244.31元,其中医保支付168050.98元,自付36193.33元,三次平均自付费用占总治疗费用比例为17.72%。

  事件还引起深圳卫计部门以及民政部门的注意。深圳市民政局发布《深圳市民政局成立调查组,调查“白血病女童罗某笑”一事》的通知公告,称深圳市民政局高度关注“白血病女童罗某笑”一事,并已成立调查组调查相关情况,调查结果将及时对外发布,并衷心祝愿罗某笑小朋友早日康复。

  随着越来越多的细节得以披露,公众质疑不断高涨,有人认为,善心再次被欺骗,甚至直言以后再也不会相信类似捐助,也有认为罗尔等编造捐助虚假情节,涉嫌诈骗。

  【意见领袖观点】

  慈善法学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西津表示,罗尔等发布的信息到底是否构成欺骗,根据已经公开的事实,还需要法律给出具体认定,到底是属于信息的欠缺、模糊,还是欺骗、诈骗,二者差别很大。也许是因为该事件引发广泛舆论关注,所以民政部门等直接介入。

  根据《慈善法》的规定,类似朋友圈打赏属于个人救助,并不属于《慈善法》的调整范围,而是由其他民事法律关系加以调整。《慈善法》规定的募捐是基于慈善宗旨,为不特定的公众利益开展的慈善活动,而个人救助针对的特定个体。

  无论是否能够认定为骗捐,罗尔等人的不规范行为都是不值得提倡的,甚至应该受到谴责。不过,在贾西津看来,该事件更应该引起众多捐赠者的反思。

  “如果不能引起捐赠者反思,而只是作为受害者(谴责),那就太悲哀了,而且,可以预料,类似事件下次一定还会发生。”贾西津说,如果该事件能或多或少引起捐赠者的反思,就是有一定意义的。

  由于网络转发引发关注,不少人积极捐款,而后细节信息逐渐披露,捐助人感觉受到欺骗,类似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有很多案例。贾西津将其总结为“情感性捐款”,被故事本身感动。

  “大家以为自己在做公益,其实并没有,而是在玩情感游戏,自得其乐,很大程度是喜欢被感动的感觉,满足自己的心理情绪,而非做公益,不宜将这种情况界定为公益。”贾西津认为,中国的公益社会还没有成熟。

  在贾西津看来,所谓公益,考虑捐款用到什么方向,需要做理性配置,“做慈善公益事业,必须是理性选择,不是所有人向你伸手,都一定要给钱。而理性选择就意味着要重视客观、真实的信息,而非故事。”

  贾西津介绍,英美等国任何人都可以募款,一般是很难发生罗尔募捐事件,可能会有一点捐款,但不会出现大量资金的堆积,因为英美社会已经形成公益参与文化。比如,美国捐款额超过GDP的2%,常见的是持续小额捐款,诸如白血病等临时性需求,就可以向相关基金或者特殊群体组织寻求帮助,而不是依靠一个个案获得大量资金。
 

  所以,公益也需要一系列的细化制度支持和氛围营造。“如果没有公益氛围,大家又有公益心,很可能被故事的情绪所影响。”贾西津以地震救灾为例,地震之后大量失去父母的孩子、残疾人,其实并不比地震之时缺乏食物更次要,公益习惯需要有意识的参与公益,而不是简单的临时一时兴起。

  “我们现在更多是情绪反应,是对故事的反应。”贾西津说,情感反应反而不利于保护善心,理性选择更容易呵护善心。

  在贾西津看来,该事件引发的讨论恰恰证明社会需要理性捐赠,公益要关注信息,而不是故事。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