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扶贫 慈善 责任 养老 儿童 教育 捐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公益要闻
新时代诗歌传媒论坛:共话新媒体语境下的诗歌创作
2019-07-08    来源:浙江日报

  7月6日,由中国作协《诗刊》社、国际诗酒文化大会主办,中国诗歌网、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新时代诗歌传媒论坛在四川泸州开幕。活动以“新媒体语境下的诗歌创作”为主题,来自中国作协、中国文联、中国报协、人民日报社等50多个文化和传媒机构上百位诗人、作家、媒体人齐聚酒城,对话诗歌与媒体融合,就新媒体语境下的诗歌创作进行探讨交流。

  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强调,当前,中国已进入到一个空前迅捷、多元、开放的全媒体时代,全媒介以及电子化平台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写作方式,更是给包括诗歌在内的创作、传播以及评价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诗歌写作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而诗歌赢得读者、赢得广泛共识以及公信力则需要良好的传播空间。”他表示,新时代要加快诗歌的融媒体建设和发展,引领诗歌方向的作用。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胡占凡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新时代呼唤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媒体人要肩负起新时代传播的责任。作为诗人的媒体人,更要肩负推动诗歌与媒体的融合并向纵深发展的责任。”

  “所有好的诗歌都是来自灵魂,都是与时代紧密联系的;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对语言文字有一种神圣的敬畏感。”中国报业协会理事长、中国搜索董事长张建星认为,有影响力的诗歌,和时代、和人民的生活都非常契合,例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作品,都是用最朴素的语言与情感来表达时代之下的个人体验。他坦言:“现代的诗歌缺乏上世纪50年代初、80年代初那种真正契合时代、契合人民感情,绽放诗人灵魂的真正有影响力的诗篇。中国文学是否能从高远走向高峰,那么先迈出这条腿的一定是诗歌,这是中国文学所证明的。”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提出:“新时代首先是一个政治概念,其次是一个经济概念,但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概念。今天,‘新时代’这个概念已经国际化,文学界尤其是诗歌界应该走在时代前面,创作符合时代主旋律的好作品。此次论坛率先提出‘新时代’这个概念,期望也相信新时代文学就是从我们这个时代开始。”

  作为一个坚持多年的创作者,出生于浙江宁波、现居杭州的诗人、媒体工作者李郁葱认为,诗歌写作在新媒体语境下,和之前所遭遇的其实并无更多的差别。“它所遭遇到的问题,就是在时间的每一个节点里,灵魂所遭遇到的问题,而直面这面黯淡之镜,也许我们会有颤栗,但在这微小的颤栗之后,我们依然会不失勇气,正如一个人的良知。”

  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杜诗歌奖得主彭志强说,在新诗百年历程里,有人主张脱离旧体诗的格律束缚,有人主张向西方诗歌学习新诗的自由,有人主张创作让人看不懂的朦胧诗,有人主张创作句句看明白的口语诗……对此,他主张返回语言故乡,炽热文化自信。“不管是个人生活还是大千时事,不管是关照内心还是关注现实,技巧总有穷尽时,初心却不会断流。”

  在经观传媒总裁王咏静看来,诗歌创作和传播需要具备“三力”,即故事力、共情力和回响力。“像白居易的《长恨歌》,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作了一个世代流传的爱情故事,从企业传播等角度上来讲故事力也是需要的。”她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的创意与创造力是最重要的,人类与机器的区别在于情,在于创造情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意境是机器无法触及的。回响力则是追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境界,好的作品让人回味,对人的行动、精神和心灵产生积极影响。

  诗人赵晓梦认为,置身当下这样一个伟大时代,诗歌要正能量充沛,不要滥情泛情,诗人应该坚守初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抛弃那些小情小调和陈词滥调,写出无愧于时代的良知作品。

(责任编辑:黄离)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