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扶贫 慈善 责任 养老 儿童 教育 捐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公益要闻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2019-11-18    来源:人民政协网

“民以食为天”,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数年份,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领域的。作为国家级学术研究机构,党和国家的重要智囊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始终把农业、粮食问题作为关注的重点。从2014年以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连续举办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邀请政府、学界、商界人士,共同研讨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近日, “2019(第六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在北京举行,众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工商人士围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进行了探讨。

中国需兼顾粮食数量和质量两类安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用仅占世界9%的耕地面积和6%的淡水资源生产了世界近1/4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站在新起点,中国需兼顾粮食数量和质量两类安全,建立“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年度粮食产量多一点、少一点也是正常的,是一个基数性的问题。但是粮食产能安全是战略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马建堂认为,提升产能要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生物种业、数字农业、精深加工等领域自主创新,加快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提高粮食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马建堂指出,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扩大,国际国内市场的双向影响日益加深,更需要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储备、进出口综合的调控,保障供需动态平衡。当前,特别要健全全社会救助与物价联动机制,减轻某些食品价格的上涨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粮食供需的动态平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从中长期看,中国粮食总量供需缺口仍会存在,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会进一步凸显。必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粮食供需的动态平衡。

“当代社会,粮食安全仍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脆弱群体日常食物供给不足。二是食品价格在短期内快速上涨,影响到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王一鸣认为,为此,要通过国家储备制度保持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健全低收入人群补助与消费价格相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保障低收入家庭的食物供给,同时,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确保到2020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食物可获得性。

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新方向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孙梅君透露了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新方向。孙梅君认为,食品安全监管需进一步重视标准引领、市场监管、技术支撑、国际合作四方面的作用。

“应对食品安全的风险、挑战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孙梅君表示,区块链技术开创了食品供应链溯源的新时代,既有利于保障和改善食品安全状况,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也有利于提高溯源的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我们将加快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食品产业的应用,实施智慧监管。”孙梅君说。

我国农业科技呈现创新发展新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在会上披露,经过中国科技界七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58%。我国粮食产量自2013年以来连续五年都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主要农作物粮种覆盖率超过96%,品种对提高单产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畜禽水产品种的粮种化国产化的比重逐年提升,奶牛粮种覆盖率达到了60%,国产优质乳关键技术与标准取得了重要进展,品质明显提升,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吴孔明介绍,我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67%。目前中国设施农业的面积已位居世界第一,设施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4%,保障了中国的蔬菜、肉、蛋、奶和水产品的周年生产长期供应。

他还预测,我国农业科技正呈现创新发展的趋势。未来15至20年我国基因编辑、生物合成、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革命性的技术,将向农业领域进一步渗透,必将掀起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序幕。(孙晓光)

(责任编辑:邸俊清)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