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扶贫 慈善 责任 养老 儿童 教育 捐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机构动态
请准备,基金会“刷新/破界”共迎第三次分配
2021-11-26    来源:公益中国网

       一 / 论坛背景

       2021年11月24日9:00-12:00,由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承办、以“十倍速新机遇:基金会准备好了吗?”为主题的平行论坛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1年会进行了线上直播。这是真爱梦想第四次承办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年会的平行论坛,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本次论坛采用纯线上模式,共吸引观众8万4千余人次,更有跨行业嘉宾从多维度视角提出关于社会参与第三次分配的建议和倡议。

       二 / 开幕致辞

       开幕致辞环节,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宿彦慧以《第三次分配来了,基金会准备好了吗?》为题,介绍本次平行论坛的背景、主旨和议程。

       她提到:“‘第三次分配’成为社会热议话题,整个公益慈善行业又有机会迎来继汶川地震后,新十倍好的发展机遇。”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浮现出来,例如:如何凝聚社会力量实现共同富裕,交出一份满意的历史答卷?迈上新征程的中国基金会迎接好第三次分配需要什么样的理念迭代?各基金会如何助力第三次分配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与力量,探索科学的路径与制度建议方案?……

       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需要集广大社会人士的智慧探讨,汇聚各个行业的力量,尤其是信托、家办、律所等广大的“市场中介组织”和在实践中的基金会同仁。

       真爱梦想相信“倡导和宣讲离不开真实的数据与敏锐的洞察,向善和求真亦离不开伙伴的支持与环境的包容。”

       开幕致辞环节,宿彦慧披露了由上海市统战部指导,上海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海新沪商联合会主办,真爱梦想承办的“上海多阶层参与第三次分配的路径和制度调研活动”的调研结果:第一,上海多阶层基本都了解第三次分配,且参与第三次分配的意愿度和支持度较高,达到了96.59%;第二,第三次分配的舆论氛围正在逐渐形成,掀起一股“社会向善”的正能量;第三,来自社会组织的从业人士普遍表示“势单力薄”,慈善公益行业发展面临许多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反馈困难的渠道较少;第四,多阶层参与第三次分配的渠道和可选项不足,缺少资源平台对接;第五,高净值群体和海外家族基金会的慈善需求得不到满足。

       究其原因,宿彦慧在报告中提到:第一,“两代表、一委员”中公益慈善代表比例过低,缺少反馈问题的渠道;第二,社会组织缺少交流长效机制,在理论研究、专业提升、资源对接等方面相对落后;第三,社会组织面临关键人群发展困境,缺少跨界人才和专业人士。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提出建议和倡议:第一,加强舆论治理,传递公益慈善文化正能量 ,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第三次分配;第二,适时改善监管环境,鼓励创新、促进发展,推动行业自我监管水平提升;第三,抓住历史窗口期,加速推动关键组织和关键人群发展。尤其是重点发展“基金会”,重点关注金融机构、中介机构中为高净值群体提供慈善服务的专业人士。

       此外,宿彦慧还列举了关于第三次分配的行动实践和探索,例如:混沌创商院和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联合打造的混沌x真爱创益院,;中金家办也围绕“成就高净值客户的慈善人生” “提升慈善体验,放大慈善能量”  发起“中金财富x腾讯公益”慈善50计划;安踏集团专项基金,以运动强国的理念,展开“研发体育课程,培育体育教师,改善青少年身体素质”的系统可持续的公益行动,践行企业的理念,让公益文化融入企业文化。

       最后,宿彦慧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到公益慈善大潮中,共同上下求索,去迎接十倍速的公益新时代!

       三 / 唐远清:基金会的舆情治理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新闻系唐远清教授在《融媒体时代基金会的舆情治理》主题演讲中指出,基金会行业面临五大舆情特点:舆情形成的快捷性、舆情影响的广泛性、舆情客体的特殊性、舆情本体的负面敏感性、意见领袖的重要性。

       其中,唐教授提到,慈善本身具有泛道德属性,公众对慈善组织抱有更高的声誉期望、高伦理要求,甚至达到“道德洁癖”的程度,此外,公众对慈善公益事业“瑕疵”的容忍度低,容易引发争议乃至负面舆情。同时,公众人物、道德模范、高级官员、商界精英、社会名流等意见领袖也在慈善舆论场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与引导力,但必须注意其带来的“双刃剑”影响。

       关于融媒体时代基金会与清治理的基本对策,唐教授提出了如下建议:

       重视舆情治理,确保基金会募捐及慈善活动组织等“硬实力”和基金会舆情治理、声誉管理、公信力提升“软实力”两手抓;

       第二,创新工作格局,完善制度建设。尤其抓好四大重点工作:其一,信息公开及新闻发布常态化;其二,舆情监测研判及应对常态化;其三,意见领袖培育发展持续化;其四,主动舆论引导及声誉管理节点化;

       四 / 肖飒:好的投资也是慈善

       第三,实现策略升级,创新工作方法。

       中金环球家族办公室副总经理肖飒在《捐赠者时代,如何用金融创新为公益引入源头活水?》中提到,随着“第三次分配”和“共同富裕”概念公众可见度的提升,人们对财富配置与使用的观念正在发生改变—更多的企业家开始思考如何在回馈社会中实现可持续,实现从企业家向慈善家的跨越。新鲜的捐赠者携带资源进入公益行业,公益行业需要对资源进行引导、也需要有能力承接捐赠资源。

       肖飒还提到,为了实现三次分配的繁荣,需要提升全社会自主捐赠的意愿,也需要认清这是一个“关注、服务、引导捐赠者的时代。”

       中金环球家族办公室在时代背景之下践行其核心使命—“用极致专业为民营企业家赋能”。在金融层面,帮助客户实现捐赠公益慈善的能量源泉,也为公益组织带去“长钱”;在慈善事业层面,公益慈善活动实现社会效益、产生社会效能,让企业家的事业和家庭都能从中感受到价值,并产生持续投入的动力。

       中金家办提供的慈善信托专注解决“慈善目标、慈善支出、慈善成果”三大问题,帮助慈善资本实现增值保值。同时,也为公益机构提供公益资产管理服务方案,从而实现慈善事业的可持续。二者结合,帮助企业家慈善真正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五 / 沈杰:创新向善,公益求真

       混沌创商院负责人、混沌x真爱创益院公益合伙人沈杰在《十倍速时代,如何用创新立于第三次分配潮头》中指出公益领域的三个演化阶段:

       第一阶段:感性公益,此阶段的特点是公益与商业分离,商业创造财富,通过公益再次分配财富;第二阶段:理性公益,这一阶段,公益和商业产生交集,商业赋能公益,同时公益也反哺商业;第三阶段:创新公益,创新的目的在于高效和规模化的解决社会问题,同时还可长期持续,最终实现商业和公益共同创造并分配财富,公益和商业成为一体。

       关于如何实现创新公益,他提出:

       首先,创新就是穿越原有的认知遮蔽,看到自己和大众的盲区,从而能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内,更有效的达成目标、发现新机会;其次,商业的底层是求真,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的企业才能长期存在;再次,创新公益要实现“三好”,即对受助对象好,对利益相关方好,对社会发展好,这是公益向善的基础;最后,关于如何实现创新公益,他认为,创新公益就是用商业求真的方法实现公益向善的目的,面对重大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六 / 第三次分配的“圈外”观点

       本场圆桌的参会嘉宾包括:上海市普陀公证处公证员李辰阳,中金环球家族办公室执行总经理吴政,高朋(上海)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高级合伙人谢向阳,第一财经可持续商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旭峰,主持人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财富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冯媛。

       讨论问题和精彩发言速览如下:

       Q:从您自身的工作和经历分享对第三次分配的理解和常见误区。比如是不是均贫富?是不是逼捐?是不是慈善?

       李辰阳:慈善捐赠已经进入平民时代,慈善不是高净值客户或者企业家们的一个专属的领域,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高龄少子、不婚不育、丁克的人群逐渐增多,导致未来这类人群的财富会回归到社会公共领域。

       吴政:第三次分配不单单是慈善捐赠,也包括一些社会公益的概念,比如志愿服务、设立社会企业等事关社会公众福祉或者利益的一些方式和路径,如果把第三次分配仅限于慈善捐赠,不利于第三次分配方式的发展和创新。其次,第三次分配也不仅限于是物质财富的分配,还包括利用专业知识区服务慈善;最后第三次分配也并不是单向的付出,它是利人、利国、利己的一件好事。

       谢向阳:目前社会对第三次分配的理解有两个误区,一是第三次分配并非孤立的分配方式,应该是与第一、第二次分配有机结合、不可分割的;二是第三次分配不仅体现在公益性上,更大程度上是体现在其自愿性上。

       周旭峰:进行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原因是我们进入了产生外部性经济的时代,且企业社会责任,出现了可被量化的工具,也即企业是否履行责任,变得可计量、可管理、可评估,这一变化对企业参与第三次分配的影响是,企业要学会如何参与社会创新,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企业需要意识到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对于商业的健康发展也非常重要。

       Q:从您自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如何有序推动和积极参与第三次分配提出建议。比如从法律、行政、社会、文化等角度。

       李辰阳:建议基金会改变资助目标和资助方式,资助社会监护人组织和社会监护人的培训。

       谢向阳:一是建立系统协调机制,二是公开性,要让大家能够感受到慈善就在身边;三是可监督性,要让慈善接受来自社会、捐赠者以及被捐赠的监督;四是可回溯性,在建立第三次分配机制过程中,要及时的回头审视,纠正错误;五是广泛性,应重视第三次分配的广泛性,第三次分配占GDP的比重,每年的增长幅度都是体现广泛性的重要指标和依据。

       周旭峰:建议一是继续加强公益金融人才的培养,帮助来自金融行业的人才实现跨界,让ta们更好的理解公益,学习如何去做好类似影响力投资的金融公益创新;二是公益组织要学会如何去做好捐赠人服务,去学习全球比较先进的慈善金融的工具;三是公益行业要学会如何做好协同,如何走上专业。

       七 / 基金会迎接新机遇的认知清单

       本场圆桌的参会嘉宾包括:万科公益基金会陈一梅秘书长、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刘正琛秘书长、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王文秘书长,以及浙江锦江公益基金会吴悦秘书长,主持人是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朱秋霞副秘书长。

       讨论问题和精彩发言速览如下:

       Q:结合前置主旨分享,对基金会而言,未来十年会不会“十倍坏”?

       陈一梅:相较于其他的行业,基金会在面对第三次分配时做了更充分的准备,就算未来没有十倍速增长,也会有十倍速借力。

       吴悦:第三次分配到来时,大势会是十倍好的,但对于基金会行业、组织或个人而言,如果学习能力或认知能力跟不上,就是十倍坏的。

       Q:作为基金会从业人员如何理解来自“行业”外的竞争压力?

       王文:在新旧交替的过程当中,不管是替代还是颠覆都是比较自然的现象。从基金会的角度,应该是先有平和接纳的态度,因为凡是可替代和颠覆的都将被替代和颠覆。在面对这样的压力时,基金会应该设法参与共建社会大生态,把我们特有的价值和意义找出来,也把我们自有的基因植入到新的生态当中。

       Q:我们依然保持对“十倍好”的乐观预判,那么面对快速的外部环境发展,基金会如何在第三次分配浪潮中找准生态位?

       陈一梅:大家不必为生态位感到焦虑,这并非标准答案,而是受到内外双向影响的动态选择。

       刘正琛:我们需要意识到,类似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慷慨”给我们的流量和我们基于流量所获得的投资,其实并非基金会真正的面向公众的筹资能力。

       Q:什么样的认知清单可以助力基金会抓住第二个黄金十年机遇?

       刘正琛:认知清单的关键之一就是如何把个人能力转化为组织能力。

       吴悦:一是找到适合的思维模型,比如通过“局、势、竞、我”的思维模型找准生态位和价值网;二是认清自我,看到周围;三是随着时代变化去主动刷新和创新。

       陈一梅:拥有“面向未来”的愿景,保持基金会自身的韧性,主动认知公益慈善对于社会而言的独特价值。

       王文:公益不是一个符号化的整体,每一个基金会都应该有比较鲜明的个性和特质,以及在此过程中针对某一个社会议题时的独特存在感,我认为这是在梳理清单和在面对这种看似一片大好的形势当中要保持的一种清醒和克制。

       八 / 闭幕

       在论坛的最后,真爱梦想的副秘书长朱秋霞进行了闭幕致辞。她谈到,真爱梦想希望借承办本场平行论坛的机会,呼吁基金会同仁与“圈外”机构展开跨界合作与对话,一同培养可以抓住十倍速新机遇的跨界人才,赋能自我亦赋能同行者,助力基金会迈入新征程。

(责任编辑:徐小刚)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