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扶贫 慈善 责任 养老 儿童 教育 捐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公益要闻
科技助农显担当 乡村振兴承大任
2022-04-22    来源:中国教育报

       ■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笔谈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报刊社 合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高校是汇聚大量人才、教育与科技资源的智力高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和责任。华南理工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国家队的重要一员,自觉担起服务乡村振兴的政治任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首先,要举全校之力做好定点帮扶工作。按照中央、教育部和广东省部署,学校从2013年起定点帮扶云南省临沧市云县,从2016年起定点帮扶揭阳市惠来县隆江镇孔美村。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和资源,举全校之力,精准施策、尽锐出战,构建了重教扶智、兴业扶产、振乡扶民“三扶一体”的“全方位帮扶”工作体系,取得了帮扶地区发展动力、发展活力与发展能力“三力协同”的“可持续发展”帮扶成效,为帮扶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有力贡献,走出了一条注重内涵式发展、凸显高等教育优势和特色的高校精准帮扶之路。学校驻孔美村工作队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连续4年获得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成效考核最高等次评价,连续5年获评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学校还对定点帮扶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和理论探索,组织编写了《精准扶贫模式的高校探索——华南理工大学的实践与启示》丛书,提出了高校精准帮扶的“华工方案”。

       其次,要扬科技优势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学校充分发挥雄厚的工科科研实力,派出一大批科研人员深入农村基层、农业一线,以工促农、农工结合,围绕当地产业和科技需求开展服务和创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贡献力量。一是强化统筹安排,突出服务重点,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企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提供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二是强化学科特色,组建专家团队。紧密结合地方食品加工、环境保护、农业机械制造等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挥学校食品、轻工、环保、化工、装备制造等学科领域的创新能力并有机交叉融合,组织形成多个学科领域的科技队伍。三是强化桥梁纽带,精准扶农助农。组织选派大批科研人员担任农村科技特派员,近年来共派出20个团队、56名农村科技特派员、200多名科研助理,特定对接派驻到广东省32个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围绕种植、环保、海产品养殖、旅游等农村产业发展,培训农村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约3000人次,辐射带动约8000农户受益。据统计,近3年,学校与广东超过50家农村领域企业签订合同,合同金额累计超过3000万元,攻克了医药新材料、食品加工、生态保护、农牧业等领域多个技术难题,在农村加工产业、农村旅游、环境治理等产业领域产出一批科技创新成果;近5年,学校在乡村振兴相关学科领域共申请专利1400件、专利授权800件、有效专利700件,共获中国专利奖6项,其中金奖1项、银奖1项,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

       再其次,要积极实践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学校教师长期致力于乡村建设和乡村发展研究,形成了鲜明特色,取得了突出成绩。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院叶红教授团队扎根乡村17年,系统开展乡村全产业链研究与实践,共主持及参与村镇发展与规划实践1000余个,主持国家、省级科研政研课题近40项,获得国家、省市级科研实践和志愿服务奖励50余项。在长期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学校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探索提出了“碳中和新乡村”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和帮扶模式,即以高校智库和科技为支撑,激活乡村生态资源价值,进而发展新能源、建设储备林、打造新产业,撬动“资源资产化”;交易绿碳汇,发行绿债券,变现绿资产,推动“资产交易化”;建立绿基金,扩大资金池,支撑“交易持续化”,从而促进乡村生态资源转化为资产,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到实处。目前“碳中和新乡村”帮扶模式已在广东省广州市、茂名市、韶关市、揭阳市以及云南省云县等多地推行,推动渔光互补综合示范基地建设等2万余亩,推动建设8000户农房改造型光伏阳光亭,并推动创建了全国第一只“碳中和新乡村基金”,为全国深入推进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华南理工大学坚决扛起服务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发挥高校优势,凝聚创新资源,继续高质量做好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工作,如推动建设乡村资源数据库、发起成立广东省乡村设计协会和广东省乡村建设联盟等,为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教育报》2022年04月22日第3版

       版名:新闻·要闻

       作者: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章熙春

(责任编辑:储存熙)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