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扶贫 慈善 责任 养老 儿童 教育 捐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公益要闻
2017级贫困大学生入学调查
2017-09-07    来源:人民政协报

新华社长沙9月7日电题:“不让任何孩子因贫困失学”——2017级贫困大学生入学调查

新华社记者

8月底至9月初,各地高校新生们陆续报到。其中,贫困大学生们是否妥善入学牵动着不少人的心。记者分赴东、中、西部走访发现,各地高校都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了帮扶资助措施。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也出现了资助识别不精准、评定不贴心、资源短缺等问题。

一个都不能少:“不让任何孩子因贫困失学”

家住湖南桃源县某村的小珉(化名)今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南大学,可因家人患病,经济十分困难,学费没有着落。几天后,中南大学的老师们驱车数百公里敲开了小敏的家门,把2000元特困补助金和一摞沉甸甸的书籍送到了小珉手中。

张龙(化名)是云南大学2017级新生,由于从小罹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无法站立行走。学校为他准备了一间特殊宿舍:不同于其他宿舍的高低床,这里两张床都是下铺。为了方便张龙的父亲陪读,学校还计划为他在校内安排一份工作。

今年夏季,湖南遭遇特大洪灾侵袭。记者到访时,湘潭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罗兆祥正在仔细核对受灾贫困生名单,准备从中挑选出最困难的学生,开学就向他们发放补助。

东、中、西部各高校贫困生迎新各有“绝招”:中国海洋大学设立了家庭困难学生“绿色通道”,还准备了“爱心大礼包”,里面有夏凉被、台灯、u盘等;湖南大学组织了2017级家庭经济困难新生普查;中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今年暑假派出多支队伍,赴青海、西藏、新疆、四川、贵州等地进行特困学生家访……

不少学校都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100%覆盖。中南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余文武、湘潭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陈幸华都说:“我们绝不会让任何孩子因贫困失学,一个都不能少。”

难题待解:“盖章贫困”“人财皆渴”

尽管贫困新生帮扶工作在各地有条不紊地进行,但记者走访中却依然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盖章贫困”:贫困生识别工作不精准

“有的学生,谈异地恋坐飞机频率就像打车,却拿着贫困证明,领了4年特困补助。”一所985高校的辅导员向记者介绍。“盖章贫困”是采访中反映最集中、最突出的问题。一位学工部长告诉记者,在一些村、乡、社区、街道开贫困证明操作不规范,识别不严谨。

——“人财皆渴”:部分高校资助财政压力大、人手不足

记者了解到,985、211等高校经费相对充足,但部分地方院校资金紧张。云南民族大学贫困学生占总人数60%左右,学生处副处长杨黎雀说,虽然各级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学生资助,仍有些捉襟见肘。

人手不足是另一个困难。以中部一所高校为例,一周内要完成2000多名贫困新生提交的家庭材料的严格审核,但仅由1-2名工作人员负责。

帮扶升级:要精准还要温暖

“经济在发展,理念也在变。我们的资助帮扶不仅要发钱发物,还要精准、要温暖。”余文武一句话,道出不少高校学工部负责人、辅导员及贫困大学生们的心声。

——规范贫困证明,严把贫困识别“第一关”。受访的所有高校工作人员均建议对生源地民政部门加强引导及监督,让贫困证明的开具更严谨、更规范。

事实上,为了制约“盖个章就贫困”现象,云南、湖南等地一些高校制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为贫困生家庭情况设置了从学校、到学院年级、再到班级的审核认定机制,并要求进行公示和动态管理。

——打通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与高校贫困生库数据。余文武等人建议,将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与高校贫困生库数据打通,“国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认定数据对高校很有参考价值。精准资助,首先就是精准识别。”

陈幸华说,对于家庭确实比较困难的非建档立卡家庭,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也应进一步畅通贫困证明的办理渠道,“既不能随意开证明,也不能僵化地一刀切。”

——温暖帮扶,保护学生隐私及自尊。不少高校工作者强调,要特别注意避免贫困大学生产生被利用、被施舍的感受,更不能成为宣传道具。

“‘98’后大学新生今年入学了。这些孩子更有个性、自尊心特别强。这对我们的资助帮扶提出了新的要求。”余文武说,中南大学设立了贫困生勤工助学“雷锋岗”,在帮助他人的爱心岗位上,既可以贴补生活,又可以学会自强和感恩。(记者袁汝婷、白靖利、邵琨、柳王敏)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