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扶贫 慈善 责任 养老 儿童 教育 捐赠
当前位置: 首页 » 责任 » CSR报告
毕马威中国举办首届健康科技50报告发布会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07-04    来源:公益中国网
       当人工智能开始拆解疾病诊断逻辑,当数字疗法悄然改变慢性病管理方式,当医疗大数据打通从科研到临床的“最后一公里”,这些前沿技术与医疗场景的深度融合,不仅推动重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研究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更推动着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7月2日,毕马威中国在北京举办首届健康科技50报告发布会暨榜单颁奖典礼。现场重磅发布毕马威中国《首届健康科技50》报告(以下称《报告》),并揭晓健康科技50榜单上榜企业。数百位健康科技企业领袖、学者及专家齐聚一堂,聚焦医疗健康产业创新生态、AI前沿趋势、产业数智化运营、创新商业模式、医疗大模型等热点话题,共商发展路径,探讨健康科技企业发展共识,以期助力中国健康科技产业转型升级。

       毕马威中国客户及业务发展主管合伙人江立勤在致辞中表示,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到2025年,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健康服务、医药制造等健康产业持续发展。2024年12月,国家卫健委出台50条举措促进卫生健康科技创新。随着产业链参与主体和资产类型的增加,更多优质资源不断涌入健康科技领域,健康科技产业进一步升温。从2024年4月活动开始到现在,毕马威首届健康科技50获得了超过百余家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结合实地考察和评选模型,我们筛选出了70家优秀上榜企业。希望通过本次发布会,进一步提升上榜企业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企业搭建沟通和分享的平台。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邓慧敏在致辞中表示,东城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有着丰富的医疗、教育、科研、文化资源,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东城区医药健康产业资源集聚,涵盖了药品研发、生产、流通、销售及医疗服务等多个环节领域。未来,东城区将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建设环球贸易中心、航星园、东方广场、信达中心、永外数字产业园、东北二环、歌华青龙、金宝街等八个特色鲜明的产业组团,打造安定门外、东直门外、永定门外三处金角银边地区,孵化产业类聚的“银巷”“硅巷”“文巷”“杏巷”,充分发挥中关村东城园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双高地作用,实现创新生态有动力、创新人才有活力、创新企业有实力,推动科技创新的“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量”。

       在主旨演讲与圆桌讨论环节,毕马威邀请了数位健康科技50榜单上榜企业领袖进行分享,围绕AI大模型技术、数字化运营平台、数字健共体等热门话题展开讨论,深入探讨科技创新赋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新范式,以期给国内健康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一些启发。众嘉宾剖析科技创新的进化路径,揭示技术与医疗融合的核心动能,同时聚焦“医疗AI最新趋势”,解码人工智能如何重塑诊疗效率与精准医疗边界,探讨产业转型可落地的技术引擎。

       在圆桌讨论中,数名业内资深人士围绕“AI大模型技术加持,赋能医疗健康产业垂类平台高质量发展”圆桌主题展开热烈探讨,分享了各自在技术研发、应用落地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的见解与思考。毕马威中国医疗健康和生命科学行业审计主管合伙人黎志贤指出,AI大模型赋能于医疗行业的全链条环节,覆盖从健康监测到慢病管理,从辅助诊断到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从医学影像分析到药物研发等多元化场景。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下,中国健康科技产业由依托传统医疗AI框架下“AI以产品找需求”的发展升级为以AI大模型为支撑的“从底层升级,为多类场景提供可能,匹配已有需求,覆盖全场景、渗透全流程、从被动到主动”发展。作为AI技术的重要智慧引擎,大模型技术正在通过“从局部到整体,自上而下”的方式,逐步融入医疗与生命科学的各类场景。这一趋势不仅重构了传统医疗软件系统的架构与应用模式(如HIS、EMR、CDSS等),还借助大模型的泛化能力,为更广泛的医疗场景带来了“AI+”的创新机遇。

       另一场圆桌讨论则聚焦于“AI与机器人技术并驾齐驱,国产医疗器械与智能医疗产品异军突起”主题,嘉宾们围绕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和新型生物材料医疗器械等技术集成度高的医疗器械展开讨论,深入探讨创新的多元路径,共同解码国产医疗器械与智能医疗产品的实践挑战与破局之道。毕马威中国医疗健康和生命科学行业税务主管合伙人肖鑫指出,AI医疗器械、医疗机器人、呼吸类医疗器械、植入式医疗器械、智慧病理产品等技术集成度高,属于高端医疗器械的典型产品,也是塑造医疗器械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随着AI技术、机器人技术与医疗领域的深度融合,数字化病理、手术机器人、呼吸健康、创新医疗器械、智慧病理等整体解决方案应运而生。目前,AI和机器人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范围,已从辅助诊断扩展至治疗规划、远程医疗、病理诊断、睡眠呼吸健康等多个领域,持续推动医疗行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毕马威中国医疗健康行业主管合伙人姚凤娥表示,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医疗体系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健康科技的创新应用能够赋能管理端、临床端和病人端,有望打破传统模式,迎来颠覆性的变革,提升中国医疗体系的韧性,有效应对挑战并破解难题,更好地促进健康中国的建设。

       北京市东城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蔡勇表示,我们将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作好产业集聚、空间利用、政策支持、服务优化四篇文章,打造集聚增效的产业环境、优质公平的市场环境、宽严相济的法治环境、开放包容的投资贸易环境、规范便利的政务环境、智慧便捷的数字社会环境、底蕴深厚有文化环境,塑造“北京服务”的东城样板。

       毕马威中国在现场正式发布《首届健康科技50》报告。《报告》全景扫描中国健康科技产业格局与竞争态势,并通过深入的调研与模型分析,对产业未来趋势做出前瞻预判,为企业提供多维度的客观评价与发展建议。现场同步揭晓毕马威“首届中国健康科技企业50榜单”上榜企业并举行颁奖仪式,这些在细分领域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标杆企业,不仅为健康科技产业树立了榜样,更持续激发行业创新动能。

       报告聚焦中国健康科技产业,聚焦产业链上中下游,将上游定义为科技赋能医药、医疗器械与智慧医院研发,中游为科技赋能医药、医疗器械与智慧医院生产制造,下游为科技赋能服务终端和支付方式,分析中国健康科技产业供给现状,重点剖析核酸药物、合成生物、医疗机器人与医疗大模型四个细分领域,洞察中国健康科技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在科研创新、商业模式转型、出海路径、爆款产品打造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中国健康科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毕马威首届健康科技50评选,不仅为中国健康科技产业搭建了高规格、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平台,活动现场,通过报告发布、评选表彰、前沿话题探讨等环节,还深度洞察产业变革趋势,凝聚产业发展共识,提供战略与实践路径的参考。科技与医疗的进一步融合,将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可及性,实现更多实质成果。

(责任编辑:徐小刚)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