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扶贫 慈善 责任 养老 儿童 教育 捐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机构动态
数字时代的“她”力量:从北京宣言三十年到外滩大会的时代回响
2025-09-14    来源:公益中国网 作者:锈春刀
       公益中国网讯 2025年,世界同时迎来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发布三十周年,以及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社会重构的开局之年。三十年前的“北京时刻”,让全球首次以政治承诺的形式确认“性别平等是发展的前提”;三十年后的今天,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浪潮正在重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女性如何在这一进程中不被落下,如何成为主动塑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成为亟需回答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9月12日,由蚂蚁集团主办、上海市妇女联合会支持的 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数字木兰”专场 上,来自政界、学界、企业界以及社会公益领域的女性代表齐聚一堂。她们的分享不仅回顾了女性参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也面向人工智能时代探讨如何激发更具创造力的“她”力量。

       她们在场

       会场里,吴海鹰的声音显得沉稳而坚定。作为全国妇联原副主席、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她见证过中国女性数十年的变迁。她提醒现场听众,中国女性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参与现代化进程,尤其是在科技创新与数字转型领域,已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吴海鹰提出,提升女性数字素养与数字培训,是当下迫切的议题。女性不仅应当成为数字技术的受益者,更要成为应用者与创造者。她的愿景是明确的:鼓励女性进入前沿科技,成为人工智能赛道上的中坚力量。

       “只要全社会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够为女性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她说。

       会场另一端,中国妇女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孙钱斌则从媒体人的角度发言。他提醒,数字赋能女性发展关乎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建共享。作为面向女性群体的党报,他们的责任是记录半边天的力量,推动性别友好的数字社会。

       这种“官方”与“媒体”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宏观的蓝图。但真正让会场气氛涌动的,是那些具体的女性故事。

       数字木兰的三力

       蚂蚁集团资深副总裁彭翼捷讲述了“两个选择”。

       第一个是为何将女性作为公益方向。她给出的答案是相信女性的力量,也相信她们在科技时代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第二个选择是数字时代的集体选择:如果社会选择相信女性、支持女性,那么整个社会都会因此受益。

       她提出了数字赋能女性发展的“三力”:心力、脑力与体力。心力是个人信念与社会共识,脑力是数字技能与素养,体力则是社会的身体力行。

       在她的叙述里,数字木兰计划已帮助 2.1 万乡村女性和返乡青年实现家门口的数字就业,与百余家合作伙伴提供了5万多个云上兼职岗位,还为困难女性送去559万份公益保险。

       这不仅是数据,更是生存的可能。

       乡村女性的数字命运

       主持人张越邀请三位普通女性上台。

       朱小玲,曾是一名返乡宝妈。通过“AI豆计划”,她成为一名人工智能训练师。经济独立之后,她又带动更多家乡姐妹加入。对她而言,数字就业不是冷冰冰的算法,而是改变家庭命运的钥匙。

       马璇,来自甘肃东乡的基层妇联干部。她翻山越岭,为乡亲们推广“加油木兰”公益保险。这笔保险在贫困家庭眼里不仅是金钱援助,更是一种象征性的希望。

       王红连,湖南遂宁的苗族姑娘。曾经围着灶台转的她,如今成了民宿管家。借助短视频,她把家乡推向了全国。她在舞台上的笑容,像是数字浪潮下最生动的注脚:技术赋权不是抽象的,而是可以照亮村庄与厨房的。

       这些女性的故事,折射出中国广阔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也展示了科技带来的微妙改变。

       打破沉默

       孙晓梅,西安培华学院女子学院院长,曾是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的与会者。她回忆起当年那场全球盛会时眼中泛光。她相信,男女共同进步,才能推动社会真正的发展。

       凤凰网副总编辑孙雪梅则从“女童保护”项目谈起。12年来,他们为全国31个省的1255万青少年带去防性侵课程。她说,这项工作改变的不是一代人,而是一代又一代人。

       主持人李静则从更年期的困境切入。她制作了纪录片《看不见的更年期》,希望唤起社会关注。她说,更年期不是女性的深秋,而是盛夏。现场响起掌声。

       这些话题之所以触动人心,是因为它们直指女性的身体、生命与尊严。数字赋能只是外壳,真正的核心是如何让女性在社会转型中保持完整的自我。

       数字舞台上的她们

       会场外,科技展览与创新大赛热火朝天。女性的身影随处可见。

       95后的程皓楠带领团队打造“音视频鉴伪平台”,在AI创新赛中获得季军。她说,她想证明,女性并非AI时代的缺席者。

       曾经的女足守门员高红,辉煌退役后重新出发,考托福、留学、工作,再度回到球场。这一次,她希望托举更多女孩的梦想。

       15岁的高尔夫球员刘宇捷,笑着分享自己在国际赛场的经历。她说,梦想是要在世界舞台为国争光。她的眼神里有一股不被轻易定义的坚韧。

       从少女到老将,从科研到体育,这些女性用身体写出了另一种“数字木兰”的样貌。

       全球视野下的挑战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如果就业与创业的性别差距缩小,全球GDP可以增长20%。这是冷冰冰的经济学测算,却映射出一个事实:性别平等不仅是社会正义问题,也是生产力问题。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孔东梅在大会上说,科技创新是推动性别平等的关键。人类的发展重心已从倚重体力转向倚重大脑,这为女性提供了新的平等基础。但“玻璃天花板”依然存在,刻板印象依然顽固。

       与会专家指出,全球数字性别鸿沟仍在扩大。非洲和南亚地区女性的上网率明显低于男性,即便在发达国家,女性在AI等前沿技术行业的比例也远低于男性。

       中国的经验或许能提供一种参考:通过公益项目、企业责任与政府推动,女性可以在数字转型中获得新的机会。但挑战依旧。

       她力量的未来

       大会最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与浙江蚂蚁公益基金会共同发布“100个好消息”公益故事传播计划。舞台上,来自不同领域的女性笑着拥抱在一起。

       一名年轻的女足球员喻诗雅与机器人进行了一场表演赛。赛后,她说:“我踢球是为了快乐,机器人可能体会不到。”这句轻描淡写的话,成了会场最温柔的注脚。

       科技可以让入住流程更便利,但取代不了民宿管家的笑容和那句“欢迎入住”。算法可以计算路径,却无法理解一位母亲在深夜守护孩子的心情。

       数字木兰的故事远未结束。未来的十年,中国式现代化将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继续推进。女性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不仅关乎个人命运,也关乎国家与社会的走向。

       当《花开中国》的歌声响起时,会场外的黄浦江波光粼粼。三十年前,北京的会场上,有人说女性的未来会更好。三十年后,站在人工智能的起点上,人们依然在追问:未来会怎样?

       或许答案仍不确定。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认:在数字时代的舞台上,女性已经不再是沉默的群体。她们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责任编辑:苏荔荔)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