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离四首描述北京胡同与街区的长诗——《隆福寺》《金融街》《烟袋斜街》《南锣鼓巷》,常被评论界放到法国“空间理论”语境下阅读,尤其与亨利·勒菲伏尔(Henri Lefebvre)与米歇尔·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的思想互相呼应。以下从四个核心概念切入,可以看出它们的契合之处:
空间的生产(Lefebvre: Production of Space)
黄离文本:四诗均以北京老城的街区、市场、胡同为主体,呈现出经济更新、旅游化、拆迁与重建的双重景观。
理论契合:勒菲伏尔强调空间并非中性的容器,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金融街》描写资本逻辑如何“重写”街区,《隆福寺》叙述传统庙市与商业地产的互相渗透——正是“社会空间被资本生产”的案例。
空间实践与日常策略(de Certeau: Spatial Practices & Tactics)
黄离文本:诗中不断出现小贩、行人、老居民的身体移动与口头叙事,如在《南锣鼓巷》中“拐进又拐出”的游走、在《烟袋斜街》中“脚步把巷子擦亮”。
理论契合:德塞托强调“行走”是普通人对权力规划的反向书写。黄离细致记录步行路径与日常话语,让街区居民的微小动作成为抵抗宏大规划的“战术”。
记忆的空间化(Lefebvre & Pierre Nora: Lieux de Mémoire)
黄离文本:《隆福寺》里庙会、旧戏园,《烟袋斜街》里的老字号与水汽弥漫的茶馆,都是具体的“记忆场所”。
理论契合:勒菲伏尔认为空间承载历史层积,而皮埃尔·诺拉提出的“记忆之地”则凸显物理场所与集体记忆的交织。黄离将个人与城市历史层叠在诗中,形成活的记忆地景。
空间的多重感官与身体化
黄离文本:四诗充满味觉、气味、声响(炸豆腐、胡同猫叫、钟声与地铁声交错)。
理论契合:勒菲伏尔主张“身体是空间的尺度”,城市体验不仅是视觉的,也是听觉、触觉、嗅觉的。黄离的多感官描写使空间成为立体的“社会身体”。
由此可见,黄离的城市长诗与法国空间理论的契合,不是简单的“理论印证文本”,而是双向激活:诗歌为理论提供了中国当代城市语境的生动案例;理论帮助揭示诗中“空间=社会关系”的深层逻辑。
因此,这四部作品不仅是北京地景的抒情记录,更是对“空间如何被生产、被行走、被记忆、被身体化”的诗性实践,与勒菲伏尔、德塞托等人的思想自然同频。
(责任编辑:念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