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7日19时55分,从三亚开往北京的Z502次列车上,一声尖锐的哭喊划破车厢的宁静——15号车厢上铺,一名6岁男孩从近两米高处轰然坠落。母亲徐月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眼神中满是惊恐和无助,只能紧紧抱着痛哭的孩子。列车广播反复播报:“15号车厢有孩子从上铺摔了下来,急需医护人员!”每一秒都像被拉长的钢丝,紧绷着全车人的神经。
4分钟疾驰:与时间的赛跑
南海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佛山市南海区老年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孙平一家,刚好乘坐该列车的7号车厢,送孩子读大学,当时正在休息。
广播响起的刹那,孙平像被电流击中一样猛地起身。“快点过去!”她的丈夫也催促道。她和刚被临床医学专业录取的儿子拨开人群,在摇晃的车厢中奔跑,约4分钟后终于抵达现场,眼前是哭泣的母子、束手无策的乘务员和围观群众。
“别怕,我是护士,我来看看!”孙平亮出电子证件时,徐月含泪紧握她的手:“我相信您。”
专业守护:紧急处置
乘务员立即疏散了人群,并将孙平和孩子带到相对宽敞的地方进一步检查。
“孩子是怎么坠落的?脚先着地,还是头部?”孙平在问询的同时,快速检查孩子的头部、胸腹部、四肢,发现孩子右脚背已肿成青紫色,触痛剧烈。
“应该是脚先着地”得到孩子家长的准确回复,又经现场检查,孙平给出了自己的初步判断:可能存在跖骨骨折。“列车员,请给我冰块和绷带,我要给孩子受伤的地方进行固定处理。”
她先是为孩子做牵引,再进行固定。因为现场一时没有找到硬纸板,她临时使用孩子的母亲徐月的手机当夹板固定伤处,然后予以冰敷,并按摩耳穴给予止痛和安抚。处理完毕后,又交代注意事项后,才和儿子回到7号车厢休息。

(图为临时使用孩子的母亲徐月的手机当夹板固定伤处)
多次折返:处置妥当顺利就医
22时30分,徐月通过乘务员来到孙平所在座位,告知孩子因疼痛惊醒。孙平很不放心,马上跟过去。在路过列车餐厅时,她细心地发现了一块硬纸板,于是顺带取来,替换掉手机给孩子重新固定。
“ 我检查发现伤口没有继续肿胀,孩子母亲表示可能她不小心移动孩子碰到了伤处,孩子才痛醒。”孙平说,她二次固定好后,问了孩子说不痛,这才再次离开。
直到凌晨,孙平依然惦念着孩子的伤情,想着是时候要再冰敷一次,于是又起身,去餐厅拿了些冰块,来到孩子床前,向孩子母亲交代冰敷注意事项后才返回自己车厢。
“我们是否需要就近下车,赶紧去医院?”此时,孩子母亲仍一脸焦虑。
“目前伤口处理还可以,孩子情况也比较稳定,如果在武汉下车也已经下半夜,夜间工作人员不足,还涉及到转运,很不方便,我建议您还是到终点站北京再就医。”孙平给出自己的专业意见。
“我相信您!”徐月没有一丝迟疑。
次日7时,孙平不放心,又问下孩子情况,徐月表示孩子没有哭闹,伤口也没有肿胀。
10时,徐月发来微信告知:孩子北京下车后就医,X光显示右足趾骨三处骨折,医生认为现场处置非常及时有效,非常感谢您及时伸出援手!
仁心支撑:医院培训体系彰显底气
“通过您在列车上毫不犹豫伸出援手的样子,让我真切感受到医者仁心的温暖。这份陌生却厚重的善意,不仅缓解了我心理的不适,更让我的小孩及时得到救治与保护。让我在现实生活中看见‘白求恩’,相信白衣天使的存在。”事后,徐月向医院发来感谢信,信中写道:“虽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全家对孙平的感谢与感激,也希望这份善意能传递给更多人。”
“我曾担任骨科护士长,对骨折的初步处理比较有经验。”孙平说,此次紧急事件能冷静处置,最重要是得益于医院有非常完善的培训体系,培训科经常组织在职人员进行系列急救培训,让每个医护人员都能成为流动的生命卫士。
孙平坦言,她在医院工作23年,在病房护理患者无数,但在公共场所帮助群众还是第一次。“公共场所的处置需要有正确果断的判断,还要有勇气有自信站出来,听到过很多医务人员公共场所救助群众后被质疑的案例,但我始终相信那只是个案。”孙平坚定地表示,治病救人是医务人员的天职,无论何时何地,她都会毫不犹豫地用其专业竭尽所能地去帮助别人。

(图为徐月向医院发感谢信)
薪火相传:在儿子心中种下医者之魂
当每一次毫不犹豫的伸手相助汇聚成河,便托起了整个社会对善意的信仰。
孙平的儿子目睹母亲跨越车厢救人的全过程,他骄傲地说:“妈,这就是我想成为的样子!即使学医路上再艰难,我也会坚持下去,我相信,将来我也能成为像您一样的人!”
此刻孙平终于领会:医者的价值不仅在于治愈身体,更在于点燃希望。“当你在危急时刻用专业守护生命,那种满足无可替代。”她看向儿子,笑意温暖。
戏剧性的是,两家人的缘分并未结束——徐月一家竟住在孙平儿子求学的城市。一场始于意外的相遇,终将延续为两个家庭的长久情谊。
“挺身而出不是选择,而是医者的本能。”孙平的故事正是我院全体医护的缩影——他们以专业为盾,以仁心为灯,让白色身影成为流动中国的生命灯塔。(通讯员:廖丽)
(责任编辑:徐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