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国网讯 11月21日,中国儿童早期发展共建项目在京启动。该项目由北京陈江和公益基金会、盖茨基金会、公益慈善研究院、励基金、心和公益基金会、叶氏家族慈善基金、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共同发起,是国内首个共建式慈善项目,致力于推动低资源地区3岁以下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的普惠化。

8家共建方代表:北京陈江和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伍伟、盖茨基金会慈善合作与发展部门及中国办公室高级项目官员郝睿禧、公益慈善研究院内地首席代表陆怡、励基金理事吴惠欣、心和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伍松、叶氏家族慈善基金项目经理钟家鸣、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刘文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乔正阳共同启动中国儿童早期发展共建项目
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原常务副主任宋文珍在启动会上表示:“我希望中国儿童早期发展共建项目像培育种子一样让每个孩子长成最好的模样,成为国家政策落地的试验田,探索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最佳路径,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模式和范例。”

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原常务副主任宋文珍致辞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强调:“项目的成功启动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我们不仅要着力做好捐赠资金的汇聚共建,更要下功夫促进发展战略、专业智慧、资源网络的深度融合,共建共创。”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致辞
项目启动之际,正值国家层面不断强调“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并出台政策引导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与家庭育儿能力建设。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我国0-3岁儿童总数约4165万人,其中乡村儿童约1529万人。研究显示,乡村儿童在社会情感、语言、认知和运动等方面的发育水平与城市儿童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0-3岁是大脑发育的“黄金窗口期”,约80%的脑功能在这一阶段形成。然而,当前我国儿童早期发展仍面临家庭认知不足、资源分布不均、服务供给薄弱等现实挑战,尤其是回应性照护方面的儿童早期发展服务覆盖率偏低,制约了儿童早期发展水平的有效提升。
聚焦三大策略 聚力破解儿童早期发展难题

中国儿童早期发展共建项目秘书处总干事、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秦伟做共建项目主题报告。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乔正阳分享中国儿童早期发展相关政策研究进展。
作为首个共建式慈善项目,中国儿童早期发展共建项目将通过政策研究、项目创新、公众教育3条相辅相成的策略,聚力破解儿童早期发展难题,为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探索实践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政策研究”的目标是发挥政策实质影响力,让早期发展服务普遍惠及每一个儿童。项目将开展一系列研究,包括基于“人口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前瞻研究、政策概念梳理研究、财政投入研究、服务体系构建研究等,并在浙江杭州、北京昌平等地探索普惠育幼服务模式。
“项目创新”将构建项目推进、政策推动与公众推广的协同发展模式。中国儿童早期发展共建项目将在北京市平谷区,江西省婺源县、石城县开展试点探索,充分动员各方资源,激发受益地区内生动力,共同探索建立低资源地区儿童早期发展的县域服务模式样板。同时,项目还将资助行业内优秀社会组织、开展行业交流活动等。
“公众教育”将助力构建全社会协同支持的育儿友好型生态体系,为养育人践行科学育儿理念提供多维赋能。针对养育人,项目通过知识普及和实践支持,提升其育儿效能感与信心。项目也将推动“0-3岁儿童早期发展”成为社会共识与长期公共议题,促成政策与资源向育儿家庭实质性倾斜,共同营造育儿友好型社会。
致力社会创新 多机构探索“慈善共建”
共建式慈善(Collaborative Philanthropy)作为一种新兴的慈善模式,近年来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它强调多方资源协同参与,基于共同愿景与战略共识,聚焦社会议题的长效解决机制,开展系统性行动,共创可持续的社会价值。在近10年间,共建式慈善快速发展,已成为极具潜力的慈善模式之一,其优势在于能够整合资源、提高资助有效性、降低各方风险,并推动形成更系统的议题战略,实现“1+1>2”的综合效益。

“创新聚合,共建未来:探索0-3岁儿童早期发展新路径”圆桌对话环节
在“创新聚合,共建未来:探索0-3岁儿童早期发展新路径”圆桌对话环节,8家共建方的代表围绕“创新聚合,共建未来”主题,分享了共同发起国内首个0-3岁儿童早期发展共建项目的初衷与实践。各方一致认为,共建模式能有效汇聚资源、互补优势,通过政策倡导、公众教育与项目创新协同推进,以解决单一机构难以应对的规模化、普惠化挑战。各基金会强调以开放共享的“企业家精神”推动社会创新,期待通过前期的紧密合作,为中国儿童早期发展事业奠定系统性基础,实现“1+1大于2”的社会价值。

“人口趋势背景下,乡村儿童早期发展的破局之路”圆桌讨论环节
在“人口趋势背景下,乡村儿童早期发展的破局之路”圆桌讨论环节,嘉宾聚焦“人口趋势下乡村儿童早期发展的破局之路”。来自项目县区的负责人指出当前面临出生率下降、城乡资源不均、专业人才匮乏及家庭养育观念传统等核心挑战。专家强调需超越单纯“托育”思路,重视“回应性照护”与“早期学习”,推动“康育结合”的普惠模式。实践机构则分享了通过社区化、低门槛、赋能本地人的服务模式触及乡村家庭。各方共识在于,必须通过政府牵头、多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的共建机制,将科学养育资源精准输送到基层,系统性地破解乡村0-3岁儿童发展困境。
中国儿童早期发展共建项目作为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式慈善项目,由多家机构共同发起,项目设立顾问委员会,汇聚政策、学术、行业、媒体等多领域专家,形成“共同思考、协同行动、共享价值”的协作机制。在管理上,依托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作为秘书处单位,发挥其多年来在项目管理与内部治理方面的经验,为共建提供有力支持。
该项目具备4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整合多方资源,提升整体影响力;二是通过风险共担机制降低执行风险,提高项目效率;三是借助各合作方的专业背景,获取跨领域洞见;四是凝聚伙伴网络,构建长期合作生态,推动儿童早期发展议题从公益探索迈向普惠化、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责任编辑:徐小刚)





